高若瀛/文
近些年,馬拉鬆慈善跑熱度飆升。前不久,媒體對善款“來處”和“去向”等問題提出了質疑。《華夏時報》調查對比2024年關注度較高的9個馬拉鬆賽事,發現部分賽事存在善款公示不完善、渠道不明確、進度查詢不便捷等問題。此外,部分賽事從募捐主體到募捐方式也都存在不合規的問題。
對慈善跑的捐贈主體——跑者們來說,麵對當前馬拉鬆賽事過於火熱、一簽難求的現狀,主辦方推出的慈善跑名額,盡管價格高昂,但也不失為一個能參賽的通道。所以,動輒大幾千元的慈善跑名額日益緊俏。公開報道顯示,2025成都馬拉鬆500個公益名額1個半小時就報滿了,2025無錫馬拉鬆首次將公益名額從之前的500人增加到1500人,名額在開放報名5分鍾內就被搶空。
民眾報名馬拉鬆慈善跑看似高漲的熱情背後,似乎並不直接指向慈善本身。對於背後誰有資格收款、正規賽事該如何開具票據、善款的流向、如何監督善款的公示等更深層次的問題,跑者鮮有動力追問。這也體現出部分公眾還停留在“參賽為主、順帶捐款”的認知層麵,注意力並不在賽事連接的公益上。
追問馬拉鬆慈善跑個中細節是否合規,本就是希望這項運動能在合法依規的方向上行穩致遠,並非表麵上的給主辦方添堵、給跑者找麻煩。海角HJDO43.CCM需要明確的是:慈善跑是連接體育精神與公益價值的好事,但隻有嚴格遵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》(下稱《慈善法》)等法律法規,明確公益與商業的邊界,才能真正發揮其社會價值。
這次曝光給馬拉鬆慈善跑,在依法合規的操作上指明了應該避免的三個隱患。
一是募捐主體的資格問題。《慈善法》明確規定,隻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能麵向公眾籌款,其他組織或個人必須通過與合格慈善組織合作開展活動。
然而,許多馬拉鬆賽事運營商不具備募捐資格,在宣傳中就要謹慎使用“籌集善款”“公益捐贈費”等表述,更不能對跑者宣稱可以收款開票。否則,賽事很容易遭遇“公益營銷”和“公開募捐”混同的問題,容易涉嫌非法公開募捐。為此,賽事運營商必須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:隻能是“平台提供者”或“捐贈方”,而非募捐主體。參與賽事的跑者也應對此保持清醒認知。
二是項目透明度不足的問題。多數慈善跑缺乏完整的資金流向公示,具體表現為:善款使用與宣傳項目不符、執行效果無第三方審計、受益人反饋缺失。
這種“重募集輕公示”的做法容易引發“借公益之名行商業之實”的質疑。慈善跑應做到事前披露合作模式(如“代收”或“營銷”)、資金分配比例;事中披露募集總額及階段性撥付情況;事後披露受助對象案例及第三方審計報告。與此同時,慈善跑還應動態披露項目結項及社會效益評估。
三是企業越界的行業性風險需要警惕。賽事運營商主導募捐全流程,有將慈善跑異化為商業營銷工具的風險。如果流程再不合規,事後又缺乏監管,這種模式很可能演變為“以公益溢價售賣參賽資格”的灰色產業鏈,背離慈善初衷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企業與慈善組織的合作邊界模糊,可能會導致法律風險向慈善組織的傳導,引發社會性的信任危機。對於這種風險,明確行業紅線至關重要,如禁止非慈善組織使用“募捐”“捐贈”等表述;禁止企業未經授權開具公益票據;禁止關聯已結項或虛構公益項目進行宣傳等。
與傳統籌款方式相比,運動籌款的組合方式,讓如今的公益項目更加多元、健康,也更有趣。但究竟是體育融入公益還是公益融入體育,兩者之間是存在差別的:當體育賽事加入公益元素,就有可能會淡化賽後對於捐贈錢物流向的監督;反之,公益的執行或許會更加明確。但不管哪種情形,慈善跑的本質仍是借助體育放大公益價值,其健康發展不能離開法律框架的約束與保障。
事實上,馬拉鬆慈善跑在國內的發展不過十餘年,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。如何在快速發展與依法合規之間保持平衡,考驗著每一個賽事主辦方和與之關聯的慈善組織的法律意識、組織管理能力和活動海角精产国品一二三区的智慧。隻有將合規置於首位,馬拉鬆慈善跑才能跑出行穩致遠的關鍵一步。
(作者 高若瀛)
免責聲明: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供參考、交流,不構成任何建議。
高若瀛
管理與創新案例研究院編輯 文學學士、傳播學碩士。以調查報道見長,重點關注教育領域,關注公司價值及變動背後的故事。
網站聲明:24足球直播提供的部分足球直播,NBA直播,CBA直播,英超直播,亞冠直播等信息轉載於各大門戶網站或媒體報刊,如有侵權,請及時聯係足球直播,海角HJDO43.CCM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
Copyright © 2021-2024 24直播網.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備2021027940號-1